查看原文
其他

新学期“不焦虑指南”:老师和父母必读的小班儿童发展特点(请收藏)| 日观察

日敦社幼师学园 日敦社幼师学园
2024-08-24


新学期已经来临,幼儿园又将迎来新的小朋友,小班老师必然面临着孩子入园焦虑的“大型哭闹现场”,除了孩子会焦虑,新生家长可能比孩子还焦虑


当家长陷入到焦虑中,很有可能顾及不到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支持。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日敦社幼师学园专门整理了2~3岁孩子发展特点


特别欢迎幼儿老师阅读,并转发给家长,让家长也可以正确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新的学期,这份礼物送给家长最合适不过啦!



本文解读:2~3岁孩子共通的发展特点:


  • 自我意识敏感期;

  • 细小事物敏感期;

  • 空间敏感期

  • 模仿敏感期

  • 身份确定敏感期

  • 秩序敏感期


*敏感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事物,这个时期就是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他们容易接受外界信息从而更容易获得能力。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不会长期永存。如果在孩子的敏感期实施适宜的教育,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就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一种很难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



01 /

“不要!不行!不可以!”

孩子为何如此坚定的拒绝?


八月是2岁2个月的宝宝。看到同事的孩子八月来到幼儿园。我和老师们友好地向他打招呼,八月的反应却很激烈:不停地尖叫,同时,使劲地跺着脚,拍打着手,一脸的不耐烦,并且拉着妈妈要离开办公室。在这之后的时间里,只要老师靠近他,他便会再次爆发——尖叫、跺脚、拍打。他拒绝成人的靠近。


之后的几天,碰到八月,我都会刻意与他保持距离,平静又友善地看着他,这样尝试几次,我发现只要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就会表现得平和而安静。这样过了两三天,当我再走近他身边时,他不再尖叫了,只是警惕地看着我。因为他发现我并不随意去触碰他。


解读:


八月正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孩子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意识是混沌的,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并没有自我的意识。但是当婴儿长到2岁甚至2岁不到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上是分离的,这时候,孩子便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开始发现自我。


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区分自己与他人,他们会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如打人、推人等;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情绪“唱反调”,会坚决地说“不”、“不要”、“不行”,这个时候孩子会尝试按照自己方式捍卫自我,就像八月用尖叫、跺脚、推拒的方式,这是孩子们在向成人宣布:不要靠近我!


蒙特梭利在其《教师守则》中首先提到:未经允许,教师不能触摸儿童。希望成人可以控制住自己,在向孩子表达情感时,先去关注到孩子的状态,不要一上来就拥抱、亲吻、触摸孩子!


*自我意识敏感期一般发生于孩子1岁半到3岁之间。




02 /

不起眼的小东西

我都能看见


2岁的丁丁在入园的第三天,老师就发现他总喜欢手握一些很小的东西,有小珠子、小笔芯、小线头、小纸片等,并且是牢牢握在手心,生怕别人抢了去似的。


一次工作结束后,他把一个小木钉带出了教室,老师发现后,请他归位,可他紧紧攥着小拳头,无论如何都不肯放手。还有一次,他丢了一个小零件,着急地四处寻找,最终没找到。这件事让他惦记了一个星期,每天他都在找那个小零件,还反复让老师帮他找。他妈妈说,他在家也常常握着小玩意儿入睡,并且早晨一睁眼就要看到他的小玩意儿。他还常常为丢失的小东西哭泣。


解读:


2岁的丁丁正处于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一般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眼睛好像一个放大镜,能够将所有细小的东西录入眼睛里,他们的手里也总是紧紧攥着一些小东西:头发丝、小纸片、小铁钉......


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通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一定是从微观开始的。成人用知识和大脑来理解世界,儿童则用自己的经历将环境内化,这就是创造生命。这与忙碌的、感觉麻木的成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蒙特梭利说:儿童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和热爱,是对已无暇顾及环境的成人的一种补充。


希望在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老师和家长支持并理解孩子的探索行为,陪伴他们,在保证孩子安全的环境下,放其自由玩耍,尽情探索!


*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发生于孩子一岁半到两岁之间,这一敏感期一直会持续到4岁。




03 /

抛撒、搬运和垒高

惊喜于探索空间


“哗”的一声,2岁6个月的小宝宝又将豆子撒了一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和王老师对视了一下,过去帮她归位。她很快发现老师不停地将豆子归拢,这个发现让她更起劲地将豆子撒到其他地方。伴随着豆子“啪啪啪”落地的声音,她的脸上透着微微的惊喜。


小宝宝还喜欢将教具搬来搬去,把立体几何组拿到梯道里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将它们藏到工作毯里。有一天,小宝宝发现粉红塔与棕色阶梯可联合垒高,她欢呼雀跃地站到了小椅子上,要与那塔状造型比高。在工作时间里,老师不断发现小宝宝将彩色圆柱体组从她的工作毯上扔到别人的工作毯上,或者把珠子、蚕豆一颗颗地扔在教室的地上。


解读:


小宝宝的空间敏感期到来了。她通过抛撒、移动物体来探索空间,感知她和物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在空间敏感期时,孩子也会对一个狭小的空间非常感兴趣:比如钻到大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我们常常也会看见小朋友反复爬楼梯,爬窗台、爬桌子、爬栏杆......实际上,这都是孩子在运用身体对空间的探索。


当孩子处于空间的敏感期阶段,可能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些危机感:因为害怕孩子受伤,不许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许从滑梯上往下跳,不许孩子钻到一个小地方………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国际上就有一个“视崖实验”: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的部分都不会爬过去。这证明儿童对环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


我们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刚有点不平衡的时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老师和家长都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空间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从0岁开始到6岁都存在,比较明显的表现在2-4岁。




04 /

“出神入化”地模仿

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丁丁3岁了。这两天,丁丁开始喜欢模仿,模仿什么像什么,简直是出神入化。早晨一进校门,看见张敏行坐在秋千上,丁丁也坐到了秋千上;张敏行在秋千上旋转,丁丁也照着样子旋转;一会儿张敏行抱着篮球跑过来告诉老师:“是小天使班的球。”丁丁在旁边马上说:“是小天使班的球。”但他的双手是空的。


午饭时,张敏行端着盘子过来说:“老师,我还要。”丁丁也端着盘子跑过来,边跑边往嘴里送喂米饭:“老师,我还要。”但是,他的餐盘里其实还有米饭和菜......总之,他只要发现其他孩子做什么,一定也要跟着做什么。


解读:


从理论上来说,模仿的敏感期应该在1岁半到2岁出现,但大部分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是在2岁半出现的,丁丁的敏感期滞后了,但显然他在全力以赴地弥补。当孩子处于模仿敏感期的发展阶段,孩子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会模仿动作。


模仿是孩子对自已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孩子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J·凯根说:“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


所以要给到老师和家长最好的建议就是:一、让孩子去做,模仿没有对与错;二、尽量放慢自已的动作,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模仿的敏感期一般在1岁半到2岁半出现。




05 /

我是孙悟空

要去打妖怪!


2岁半的胖胖,最大的兴趣就是模仿孙悟空。


初次见面我就领教了他的本领。“你好,我是你的老师,你可以叫我徐老师。”胖胖睁大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好像没听懂我的话。不一会儿,他竟然舞动着金箍棒找妖精去了!这可把送他来的“亲友团”急坏了,赶紧把他追回来,重新把我隆重地介绍一遍:“胖胖,她是你的老师,就像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胖胖果然一点就通,立刻叫了我一声:“师父!”


胖胖每天带着金箍棒来幼儿园。他认定自己就是孙悟空,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就说:“看俺老孙怎么收拾你!”回家时则对我说一句:“师父,老孙告辞了!”


解读:


孩子向往神通广大。很多孩子喜欢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大多数孩子都曾想象过自己是孙悟空,有些孩子收集孙悟空的书,画孙悟空,反复看电视剧《西游记》。当班级里的孩子出现对神的向往和追求时,他们正在处于“身份确定”的敏感期:崇拜“神”,热切地认识“神”,收集“神”的故事;希望“神”在现实中出现,想象自己和“神”在一起,或者想象或期待自己就是“神”。孩子会模仿“神”的各种特质和细节,收集“神”的各种内容,一个都不放过,全部研究清楚。


身份确定敏感期一般在两岁左右出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孩子们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这个敏感期过去后,你再这样叫他,他可能会不高兴,会说:“我就是我”。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度过人类的童话期,帮他走向成人。


*“身份确定”的敏感期一般会在2岁左右出现。




06 /

“老师,我要归位!”


3岁的念念拿着拼图来找老师:“老师,这个教具坏了。”“哦,是坏了,放在这儿吧。”


过了一会儿,念念走过来说:“老师,我把它(教具)归位吧。”


“放在这儿,待会儿拿去修吧。”老师说。念念点点头,离开老师,继续去工作。过了一会儿,他又走到老师面前:“老师,把教具归位吧。”


“我们不是要拿去修理吗?”老师蹲下来问他。念念低头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当念念再次站到老师面前时,老师一下子明白了,笑着把教具递到了念念手里,让他去归位。归位后,念念满意地回到自己的工作毯上,抬头对老师笑笑,好像是说:“就是这样。”


解读:


念念暂时离开了两次,但可以看出他的心还在这儿。3岁的念念正处于体验、建立秩序的发展阶段。从选择教具到工作,到归位教具,当这个工作过程被打乱时,孩子会焦虑,直到解决问题,他才会松一口气,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


在孩子对秩序的发展阶段,你可能还会看到孩子的这些“固执”:孩子第一次看到某样东西放在哪里,那么就会一直坚持它所在的位置;每天回家的路线是不能改变的;出门一定要穿衣服、带包……总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当秩序的敏感发展阶段到来时,孩子也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做的和以往不一样,一切要重新来......


当孩子的秩序发展阶段来临时,老师和家长要知道和注意的是: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渐渐地使孩子产生了安全感。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同时,也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如果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已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要知道,正是对秩序的追求,使孩子开始理解这个世界。


*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发展,一般发生于2至4岁。




07 /

结语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如果成人了解孩子内在的发展规律,便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因为只有足够的了解,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希望今天对小班孩子发展特征的分享,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清晰地了解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当你发现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成长节律来临时,请理解并支持他,因为他正在习得他希望获取的能力。



*文中的案例和解读内容,均来自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和《爱和自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敦社幼师学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